我們家接觸繪本的時間很短,在慈慈出生之後所收到的禮物當中,包括了我們家第一本的繪本,就是艾瑞卡爾所作的「Der kleine Käfer Immerfrech」(好狂妄的小瓢蟲),但是是德文版的,那時只覺得這本童書很特別,除了色彩鮮明之外,會用不同大小裁切的版面來發展故事。一直到慈慈進了三民托兒所,而有這個契機加入小大讀書會之後,才開始接觸更多的繪本,其中就有艾瑞卡爾第一本創作的繪本「好餓的毛毛蟲」,這本書在西元1969年問世,今年是它發行的四十週年紀念。透過這本書,發現了艾瑞卡爾作品的另外一個特點,其書中所使用的文字很容易讓人朗朗上口,利用相同的句子延伸不同的概念,讓孩子們能夠很快的吸收,而能自己說故事,因此在我們共讀這本書不久,慈慈就在小大讀書會說了這本書。也由於它的豐富色彩及書中不同水果及上面被毛毛蟲咬的洞,讓這本書也成了慈慈一歲多的妹妹,昀昀的最愛,她總愛用她的小指頭去戳那些洞,難怪這本書會被列為適合三歲以下幼兒看的書。
「好餓的毛毛蟲」故事情節十分簡單,一隻毛毛蟲由蛋中鑽出來,因為好餓,所以到處找吃的東西,在週一至週五吃了不同的水果,但總是不飽,星期六吃了其他各式各樣的食物之後,卻肚子痛,週日吃了一片嫩綠的葉子後才舒服了,也能順利造繭,而蛻變成美麗的蝴蝶。這樣的內容讓小孩子在不經意間增加星期一到星期日的字彙,知道不同的水果名,以及會數1至5,還有理解什麼是毛毛蟲適合的食物,以及毛毛蟲會蛻變成蝴蝶的過程。
艾瑞卡爾在訪問中表示,他想藉由他的書幫助孩子們克服,為了學習的目的,而必須由家中熟悉溫暖的環境中,轉換到陌生的學校,所可能產生的恐懼,也因此在他的書中傳遞給閱讀的孩子們一個訊息:「學習也可以是非常好玩有趣的」。
艾瑞卡爾於1929年在美國出生,父母為移民美國的德國人,在他六歲的時候全家返回德國的斯徒加特,一直到22歲他才又回去美國,因此艾瑞卡爾大部分的教育是在德國完成的,而這段時間對他日後繪本的創作影響很大。除了父親帶他領略大自然的童年記憶,觀察螞蟻、青蛙、蜜蜂等,而成為繪本中的主角之外;高中時的老師克勞斯,也是他的繪畫啟蒙者,即使在當時納粹統治的背景下,嚴禁抽象與表現主義之現代藝術,克勞斯仍然私下帶領他接觸該藝術,促成他戰後進入斯徒加特美術學院之應用美術系向史奈德教授繼續學習的動機,而奠定未來的畫風。
他開始投入童書繪本的製作是在1967年,在與比爾馬丁合作「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一書之後,而有自己創作繪本的念頭。第一本書,就是「好餓的毛毛蟲」,該書被翻譯成多國的語言,而廣為流傳。之後艾瑞卡爾也陸續的創作繪本,時至今日,已經有70餘本的作品。
「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是慈慈最近也嘗試自己講的書,內容由詢問不同的動物在看什麼所組成,文句非常簡單,但慈慈總在數量的單位上碰到困難,到底是一隻、一匹還是一條,這真的是在中文才會碰到的問題。
另外還有值得推薦的,就是「好忙的蜘蛛」,一隻蜘蛛心無旁騖的織起他的網,而不理會其他動物的邀約,專心的完成他的工作,因為書中有各種動物,以及他們的叫聲,非常吸引小小孩,特別是昀昀現在正在牙牙學語的階段,而在說這本故事的時候,也會「馬馬」、「豬豬」、「鴨鴨」的跟著叫,很投入。主角蜘蛛與蒼蠅也以特殊的處理,讓小孩摸得到,也了解蒼蠅正是蜘蛛專心工作的目的,認識大自然食物鏈的一環。
再介紹一本「1,2,3到動物園」,主要以教小孩數數為主軸,先以一輛火車頭拉開序幕,火車去載不同的動物,有一頭象、兩隻河馬、三隻長頸鹿、四隻獅子、五隻熊、六隻鱷魚、7隻海豹、8隻猴子、9條蛇、10隻鳥,最後載到了他們的家-動物園。本書的特色除了讓小孩學習數字外,也透過火車上的一隻小老鼠訓練小孩的眼力,這是昀昀最愛這本書的地方,書角下緣的火車橫剖面也是頗有趣味的設計,可以一眼望出載送動物的進度,最後一幅則是把所有動物卸下來之後,空車廂的景象,而結束本書。
艾瑞卡爾在接受訪談中,表示隨著年紀的增長,而考慮到要如何回饋社會,於是在日本旅遊時,發現日本有童書博物館,而有這個念頭成立自己的繪本博物館,讓更多人能分享他的作品。該博物館有4000平方公尺大,一個有三個展區,此外包括咖啡、書店與創作教室,以及電影院,是一個讓孩子能夠滿足對書中情節的具體實踐空間。在看到介紹博物館的影片時,不禁感嘆台灣要是也能有這樣的設施,該有多好,而不是再多幾個小巨蛋,來開演唱會。艾瑞卡爾的繪本博物館不但除了是親子親善的空間之外,還能將繪本的世界以不同方式表現,戲劇、美勞等,讓孩子的想像力得以透過實踐而無限延伸。
• 本文部分內容翻譯自德國電視台對艾瑞卡爾的訪問及德國網站對艾瑞卡爾之介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